• 2021年第51卷第Z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综述
    • 空间制造技术研究进展

      2021, 51(Z1):1-6. DOI: 10.12044/j.issn.1007-2330.2021.Z1.001

      摘要 (853) HTML (643) PDF 3.81 M (10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了空间制造技术的发展背景与技术特点,介绍了国内外空间增材制造技术、空间焊接技术的发展情况,总结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包括非金属与金属空间增材制造工艺、装备的发展现状,空间电子束焊接、固相焊接等工艺与装备研究进展等。论述了我国空间制造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空间制造技术研发提供参考。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增材制造技术在液体火箭发动机领域的最新进展及产业化推进

      2021, 51(Z1):7-16. DOI: 10.12044/j.issn.1007-2330.2021.Z1.002

      摘要 (950) HTML (795) PDF 15.80 M (13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航天领域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工作环境与制造特点,分析增材制造技术原理与在其制造领域存在的优势,综述分析了国内外航天增材制造技术应用最新情况;结合液体火箭发动机工程应用实例,对增材制造工程应用发展所经历的替代传统工艺、集成制造、轻量化制造和系统集成设计四个阶段的工程应用与效果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指出目前航天液体动力增材制造技术工程化应用推进过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提出了增材制造产业化的发展建议。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16+1
      • 17+1
      • 18+1
    • 毫米波亚毫米波波导类组件制造工艺进展

      2021, 51(Z1):17-22. DOI: 10.12044/j.issn.1007-2330.2021.Z1.003

      摘要 (793) HTML (489) PDF 4.32 M (1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述了毫米波亚毫米波波导类组件制造工艺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将当前最主要采用的制造工艺进行了分类阐述,包括机械加工改进与数控超精密工艺、电化学工艺、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MEMS)工艺、高能束流工艺、3D增材制造工艺。介绍了各分类工艺应用中最新进展的典型成果,讨论了其工艺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并依据波导类产品的应用需求对其工艺研究与发展的趋势开展了分析。结合毫米波亚毫米波波导类产品的应用场景与相关产品未来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出了各分类工艺在该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 0+1
      • 1+1
    • >计算材料学
    • 2219铝合金拉拔式摩擦塞焊数值模拟

      2021, 51(Z1):23-29. DOI: 10.12044/j.issn.1007-2330.2021.Z1.004

      摘要 (150) HTML (116) PDF 1.80 M (10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有限元(FEM)基础理论,建立了拉拔式摩擦塞焊(FPPW)二维轴对称热-力耦合模型,对FPPW焊接过程中的焊接温度场、塑性流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因界面处摩擦热向外部环境散失,焊接初始阶段的界面温升速率高于准稳态阶段。试板侧温度梯度高于塞棒侧,热量易在塞棒侧进行集中;材料强度和变形抗力随温度和应变上升而下降,试板上壁面优先形成摩擦界面并先于下壁面出现塑性金属流动形成飞边,下壁面材料待充分软化后方才出现塑性金属流动;FPPW焊接过程达到准稳态阶段后,焊接界面处应力状态呈中心压应力、两侧拉应力分布,拉应力驱动了上、下壁面处焊接飞边的成形。模拟结果与实际结果一致。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大面积覆铜多层印制板通孔焊接温度场仿真

      2021, 51(Z1):30-34. DOI: 10.12044/j.issn.1007-2330.2021.Z1.005

      摘要 (643) HTML (273) PDF 4.19 M (1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提高型号产品中连接大面积覆铜的通孔元器件焊点的过锡率,进而提高焊点的可靠性,本文建立了四层大面积覆铜通孔焊焊接三维模型,研究添加温度补偿后的四层覆铜的印制板通孔焊接过程中的温度场分布,得出焊接温度对过锡率的影响规律。发现焊接温度350 ℃时通孔过锡量达到100%,这与实际焊接所有焊点过锡量均达到100%的结果一致。有限元温度仿真结果与热电偶测温结果吻合较好,表明该模型可以准确地模拟焊接过程中温度演化,可为大面积覆铜通孔焊点的手工焊接过程和焊接参数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 0+1
      • 1+1
      • 2+1
      • 3+1
    • 基于LCP基板的射频子阵共形一体化制造技术

      2021, 51(Z1):35-39. DOI: 10.12044/j.issn.1007-2330.2021.Z1.006

      摘要 (115) HTML (235) PDF 3.56 M (8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解决共形相控阵雷达中组件与共形天线平台不匹配以及线缆插拔带来的系统不稳定等问题,对基于LCP基板的柔性T/R组件封装技术开展研究。分析了基板层压质量控制及有源芯片埋置方法,通过ANSYS软件仿真了基板不同弯曲角度下的应力分布。结果显示叠加层压辅材后的优化层压过程可以有效去除层间气泡,MMIC埋置的气密性可达7.4×10-7 Pa·m3/s。仿真结果表明在-55~80 ℃的温度循环下,当基板弯曲角度大于10°时,弯曲应力随着弯曲角度的增加迅速增长。当基板弯曲角度小于10°时,T/R共形组件保持优良性能。

      • 0+1
      • 1+1
      • 2+1
      • 3+1
      • 4+1
    • >新材料新工艺
    • 国产M55J级碳纤维与两种典型树脂界面性能研究

      2021, 51(Z1):40-46. DOI: 10.12044/j.issn.1007-2330.2021.Z1.007

      摘要 (937) HTML (373) PDF 3.24 M (1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夯实国产M55J级碳纤维在航天构件中的应用基础,重点研究了国产M55J级碳纤维与航天环氧和氰酸酯树脂的界面性能,并与进口M55J碳纤维进行对比。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对碳纤维的微观形貌进行表征,通过接触角测量、红外光谱分析和微脱粘测试对碳纤维与航天树脂的粘附功、浸润性、化学反应特性和界面剪切强度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国产M55J级碳纤维表面存在大量沟槽,上浆剂形成少量突起;国产M55J级碳纤维与两种树脂的浸润性优于M55J碳纤维与树脂浸润性,国产M55J级碳纤维与两种航天树脂的粘附功分别为55.76和48.61 mN/m,均高于进口碳纤维的粘附功;国产M55J级碳纤维上浆剂与两种航天树脂经高温固化后反应程度达到100%;国产M55J级碳纤维与两种航天树脂的界面剪切强度分别为74.62和62.99 MPa,均高于M55J碳纤维。

    • 耐300 ℃聚酰亚胺树脂及其复合材料性能

      2021, 51(Z1):47-51. DOI: 10.12044/j.issn.1007-2330.2021.Z1.008

      摘要 (631) HTML (516) PDF 1.00 M (11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决耐300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在热压成型工艺过程中尚未解决的基础性科学问题,推动其在飞行器主承力结构件的成熟应用,本文通过DSC、FTIR、流变、TGA和力学性能测试方法,系统分析了耐300 ℃聚酰亚胺树脂化学反应特性及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聚酰亚胺树脂于230 ℃完全酰亚胺化,1 ℃/min升温速率下最低黏度为86 Pa·s,采用优化成型工艺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内部质量和力学性能。

      • 0+1
      • 1+1
      • 2+1
    • GH4061合金涡轮球壳模锻成形工艺及微观组织分析

      2021, 51(Z1):52-59. DOI: 10.12044/j.issn.1007-2330.2021.Z1.009

      摘要 (610) HTML (129) PDF 10.16 M (1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涡轮球壳作为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关键件,影响着火箭发射的成败。而采用传统自由锻工艺生产的涡轮球壳性能一直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基于此本文提出采用模锻工艺进行涡轮球壳成形,通过对GH4061微观组织及涡轮球壳成形过程仿真模拟,系统地研究了GH4061合金最佳成形温度及临界变形量参数规律和涡轮球壳成形过程的应变分布特点。结果表明:GH4061合金最佳成形温度为1 000 ℃,最佳变形量为20%~40%。涡轮球壳采用挤压模锻工艺生产,坯料在模具中充填完整,不存在缺肉、夹杂、裂纹等缺陷,端面平正,飞边分布均匀,各尺寸及性能满足锻件要求。成形过程中变形量最小的位置在涡轮球壳下端面,晶粒尺寸ASTM 5~6级。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5B70合金大尺寸锻环成形工艺及组织性能

      2021, 51(Z1):60-64. DOI: 10.12044/j.issn.1007-2330.2021.Z1.010

      摘要 (785) HTML (184) PDF 13.04 M (10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大尺寸5B70锻环性能提高需求,通过对5B70均匀化铸锭进行不同温度和应变速率下的热压缩模拟,获得应力应变数据并拟合了该合金的热加工图,以指导大尺寸锻环成形。从热加工图中得到该合金合适的热变形温度为400~450 ℃,变形速率为0.1/s左右最为合适。根据该加工图,采用相同条件的环锻工艺,制备了5B70铝镁钪合金试验件和尺寸为Ф2 900 mm×Ф2 600 mm×700 mm成品环件,并讨论了热变形工艺对成形件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铝镁钪合金在该热变形条件下进行塑性变形,没有出现加工失稳等变形缺陷,可获得力学性能和塑性综合表现良好的铝镁钪合金成形件。

      • 0+1
    • 高体积分数SiCp/Al激光诱导氧化辅助铣削研究

      2021, 51(Z1):65-69. DOI: 10.12044/j.issn.1007-2330.2021.Z1.011

      摘要 (715) HTML (86) PDF 10.33 M (10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决高体积分数的SiCp/Al复合材料在常规切削加工中存在切削力大、刀具磨损快、表面完整性差等问题。本文针对高体积分数SiCp/Al材料开展激光诱导氧化辅助铣削技术研究,通过激光辐照铣削区域形成易于去除的疏松氧化层提高切削性能,同时开展氧化层调控策略及激光诱导氧化辅助下的铣削参数优化工艺研究,研究不同激光能量密度、辅助气体对氧化层质量的影响及铣削参数优化。结果表明随激光能量密度的增大热影响区宽度和烧蚀沟槽深度随之增加,在氧气辅助下易形成疏松且易于去除氧化层。选取较高的激光能量密度可获得较好的氧化效果,而使用PCD金刚石铣刀,主轴转速为10 000 r/min,在每齿进给量为7.5 μm /s可获得最佳表面质量。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某钛基复合材料骨架零件高效铣削技术

      2021, 51(Z1):70-75. DOI: 10.12044/j.issn.1007-2330.2021.Z1.012

      摘要 (174) HTML (268) PDF 2.58 M (9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某TiC颗粒TiB晶须混合增强钛基复合材料[(TiCp+TiBw)/TC4]骨架零件为研究对象,开展切削速度在60~200 m/min铣削性能研究,研究结果应用于骨架零件的加工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切削速度是影响铣削温度的一个因素,切削速度在60~200 m/min内,铣削温度随切削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切削速度对铣削温度的影响比径向切宽的影响大;切削速度和径向切宽在试验范围内对表面质量的影响较小。通过试验优化得到的铣削参数,结合骨架零件的结构特点,确定了粗加工的铣削参数为V=39.25 m/min,fz=0.08 mm/z,ae=12 mm,ap=2 mm,精加工的铣削参数为V=62.8 m/min,fz=0.04 mm/z,ae=10 mm,ap=1 mm,加工后满足图纸要求,验证了优化方案合理可行。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舱外服活门组件密封粘接研究

      2021, 51(Z1):76-80. DOI: 10.12044/j.issn.1007-2330.2021.Z1.013

      摘要 (905) HTML (485) PDF 1.90 M (8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舱外服活门组件的密封粘接及工作环境要求,对HXJ-14、HYJ-51和FHJ-75三种增韧改性环氧胶黏剂开展了特种胶黏剂选型及典型环境性能研究、典型粘接样件粘接面结构设计和粘接工艺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优选出的HYJ-51胶黏剂具有良好的粘接性能、耐交变温度循环性能、耐湿热环境性能、耐介质浸泡性能,满足舱外服活门组件密封粘接要求。在典型活门粘接组件中,控制聚四氟乙烯滑套和不锈钢阀体的配合间隙为0.1~0.15 mm,并且在不锈钢阀体粘接面上增加环形槽结构,可以有效减少粘接面的缺胶面积,避免形成贯穿性通道,提高活门组件粘接的密封可靠性。经过产品生产验证,实现了活门组件的可靠密封粘接,成功用于航天员舱外服生命保障系统。

      • 0+1
    • >测试分析
    • 基于合成卷积层网络结构的焊缝X射线图片缺陷筛选技术

      2021, 51(Z1):81-86. DOI: 10.12044/j.issn.1007-2330.2021.Z1.014

      摘要 (367) HTML (81) PDF 759.04 K (8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焊接技术应用于多个领域,近些年焊缝缺陷自动检测技术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基于VGG-16卷积神经网络的良好分类性能,提出一种SC-VGG网络结构,利用合成卷积层替换了单个卷积层,同时改进了训练过程中的损失函数,使网络结构更为关注焊缝缺陷类型预测的结果。经过实验测试,SC-VGG网络结构在训练过程中损失函数曲线可以很好的收敛,与其他网络结构相比对焊缝缺陷特征的提取性能更好,平均准确率和召回率达到了95.86%和98.33%,为焊缝缺陷自动化识别提供了算法支撑。

      • 0+1
      • 1+1
      • 2+1
      • 3+1
    • 铝合金氧化物夹杂超声波检测技术

      2021, 51(Z1):87-91. DOI: 10.12044/j.issn.1007-2330.2021.Z1.015

      摘要 (657) HTML (101) PDF 3.65 M (8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航天器用铝合金内部的氧化物夹杂缺陷的检测难题,开展了超声波检测技术试验研究,采用一种基于过盈配合和快速氧化原理的铝合金氧化物夹杂缺陷模拟方法进行了氧化物缺陷模拟,并对缺陷的微观组织和成分进行分析,分析结果验证了氧化物夹杂缺陷的制作有效性。测试结果表明机械C型扫描能够有效分辨Φ1.2 mm当量左右的夹杂缺陷,其直观性、耦合稳定性和重复性相较手动扫描,检测效果更优。该方法已应用于航天器铝合金产品氧化物夹杂检测,效果良好。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宇航微波组件连接技术可靠性分析

      2021, 51(Z1):92-99. DOI: 10.12044/j.issn.1007-2330.2021.Z1.016

      摘要 (585) HTML (159) PDF 5.89 M (8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宇航微波组件制造过程中的射频同轴电连接器与微带板之间的连接技术,以焊料硬连接、镀金铜带Ω形连接及金带包焊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不同连接技术的原理与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工艺控制要求与注意事项,并以SMA型电连接器为试验对象,对不同连接技术进行了鉴定试验验证、电性能测试及热应力仿真等可靠性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焊料硬连接焊点在经历力学鉴定试验和200次温度循环试验后出现疲劳纹,镀金铜带Ω形连接和金带包焊焊点则未出现异常;金带包焊的电性能与焊料硬连接较为接近,在1~8 GHz内基本满足使用要求,镀金铜带Ω形连接的电性能一致性较差;相同温度载荷下,硬连接焊点的最大热应力远大于镀金铜带Ω形连接及金带包焊,采用金带包焊的力学设计裕度远大于硬连接。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16+1
      • 17+1
      • 18+1
      • 19+1
      • 20+1
      • 21+1
      • 22+1
      • 23+1
      • 24+1
      • 25+1
      • 26+1
    • C/C复合材料的纳米压痕实验及其性能分析

      2021, 51(Z1):100-104. DOI: 10.12044/j.issn.1007-2330.2021.Z1.017

      摘要 (824) HTML (149) PDF 2.29 M (8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纳米压痕技术研究了不同石墨化温度和混合基体碳的C/C复合材料的性能。结果表明:石墨化温度为2 500 ℃的C/C复合材料的模量比石墨化温度为2 300 ℃的纳米压痕模量降低了10%;纳米压痕法测得热解碳、树脂碳和沥青碳混合基体的C/C复合材料中的树脂碳模量最高,热解碳的次之,沥青碳的最低;通过对纳米压痕载荷位移曲线进行非线性拟合,经过有限元计算最终得到C/C复合材料微观组元的表面断裂韧度为0.492 MPa•m1/2

      • 0+1
      • 1+1
    • >工程实践
    • 航天器制造领域数字孪生技术的探索与实践

      2021, 51(Z1):105-111. DOI: 10.12044/j.issn.1007-2330.2021.Z1.018

      摘要 (607) HTML (332) PDF 3.06 M (8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实现航天器单件、小批量生产质量、柔性、效率同步提升的需求出发,回顾了数字孪生技术的内涵和发展,提出了包含产品孪生-产线孪生的航天器制造系统数字孪生的基础模型和动态演化过程,提出了数字孪生在数据采集、同步建摸、系统评估和生产线重构等技术方面的实现方法,阐述了采用数字孪生的虚实互动机制提升的具体实现途径,并通过航天器产品生产的具体应用验证了有效性。

    • 机器人自动钻铆技术在卫星整流罩上的应用

      2021, 51(Z1):112-116. DOI: 10.12044/j.issn.1007-2330.2021.Z1.019

      摘要 (546) HTML (325) PDF 9.11 M (8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保证运载火箭舱段钻铆过程质量稳定性,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缺陷,开展了机器人自动钻铆技术在卫星整流罩应用技术研究。针对机器人自动钻铆设备,通过阐述结构组成及相应的关键技术、开展钻孔和铆接等工艺研究为手段,实现了某运载火箭Φ3 800 mm卫星整流罩的试制。结果表明,采用主轴转速12 000 r/min,进给速度500 mm/min时,能有效控制钻孔出口毛刺高度;通过控制插钉深度、扭矩、悬停时间等工艺参数,可提高铆钉送钉成功率;试制产品加工精度均满足设计要求,验证了机器人自动钻铆技术在运载火箭舱体研制中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第十一届航天复合材料成形与加工工艺技术中心交流会 征文通知

关闭